2019-01-14

京师“一带一路”大讲堂第24讲: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与应用举行

1月11日,北京师范大学一带一路学院、新兴市场研究院举办“一带一路”大讲堂系列讲座第24讲《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与应用》,著名文化学者、首都文化创新与文化传播工程研究院院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于丹发表主旨演讲,来自31个国家的“发展中国家硕士项目”学员以及北师大部分师生参加了讲座。


一百一十年前,奥地利作曲家古斯塔夫·马勒被李白的诗歌《宴陶家亭子》感动,写出了交响乐《尘世之歌》;日本企业家稻盛和夫把王阳明心学“致良知”融入企业管理思想,达到醒悟的至高境界。演讲开始,于丹首先以中西文化碰撞融合的案例,介绍了“和”文化在中国文化中的价值。


image.png

首都文化创新与文化传播工程研究院院长于丹教授发表主旨演讲


在演讲中,于丹以经典案例分析的形式,围绕“文化的使命”、“价值共识的基础”以及“跨文化交流的有效途径”三个主题,讲解了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区别与融合。这些经典案例包括对比中国春节与西方圣诞节、中国的万人师表孔子与西方的灵魂导师苏格拉底、中国茶与西方咖啡、太极与瑜伽、故宫与卢浮宫、孙悟空与哈奴曼等,涵盖了跨文化传播中的思想领域、艺术领域以及生活领域。


通过众多案例解析,于丹教授总结——文化的使命是在动态中以观念化育人心,完成价值共识;尊重各国文明多样性是价值共识的基础;文化符号结对牵手是跨文化交流的路径之一。


“今天的中国问题,乃至世界问题,并不仅仅是一个军事的、经济的、政治的或是外交的问题,而已是一个整个人类的文化问题。一切问题都从文化问题产生,也都该从文化问题来求解决。” 演讲最后,于丹教授引用钱穆《文化学大义》中的一段话指出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性,并表示:惟有传播,才有文化之间的相遇与交互;惟有对话,才有不同文明的理解与包容。


image.png

一带一路学院执行院长胡必亮教授做点评


演讲结束后,北京师范大学一带一路学院执行院长胡必亮做了点评。基于自己多年的田野调查与实证研究,他在于丹教授演讲基础上,阐述了自己的四点看法:第一,尽管我们生活的世界比较普遍地存在着二元性,但绝对地讲二元对立是不符合客观实际的,二元统一、二元融合体现了现象后面的本质性特征。第二,通过多年来对中国民间钱会、关系网络、家族企业等的实证研究,并通过分析和比较这些中国区域性经济文化制度与现代金融衍生产品创新、社会资本、现代公司制度等后发现,这些不同现象及其不同制度安排的背后,实际上具有相同的功效,可以起到类似的作用。因此,源自不同文化背景和社会土壤的不同制度安排,并不是完全对立的,其实质上也是相通的。第三,地方文化的许多因素对促进地方经济发展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文化促进经济发展的基本判断是成立的,有什么样的文化,通常就会有什么样的经济发展。第四,每个社会的文化都有其积极价值,因此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不同国家或社会,都是可以实现现代化的,也就是说这个世界的现代化应该是多元的现代化。


image.png

一带一路学院副院长张胜军教授主持本次讲座


image.png

“一带一路”文化创新与文化传播座谈会


在随后举行的“一带一路”文化创新与文化传播座谈会上,胡必亮与于丹分别介绍了所在学院及研究院的概况与现状,并就双方未来关于“一带一路”建设的教学培训、论坛举办以及理论研究等方面达成合作意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