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4-09

胡必亮及专家:稳定全球供应链,中欧班列大有可为

自疫情防控以来,从武汉开出的首趟中欧班列日前启程奔赴德国,这标志着武汉中欧班列恢复常态化运营。


我院院长胡必亮教授日前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全球航线大面积停飞、公路受阻、水运停滞、口岸不畅的困境下,中欧班列优势更为凸显,对促进沿线各国经贸往来、维护全球供应链稳定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图片来源/新华社


3月28日,随着汽笛一声长鸣,中欧班列(武汉)X8015/6次启程奔赴德国。这是疫情防控以来,从武汉开出的首趟中欧班列,标志着武汉中欧班列恢复常态化运营。


疫情之下,车轮滚滚,中欧班列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目前,中欧班列复工率已达90%以上,开行量、进出口货运量实现逆势增长。截至3月23日,中欧班列累计开行1671列、发送15万标箱,同比分别增长9%、11%。


“在全球航线大面积停飞、公路受阻、水运停滞、口岸不畅的困境下,中欧班列优势更为凸显,对促进沿线各国经贸往来、维护全球供应链稳定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北京师范大学新兴市场研究院院长胡必亮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经过此次疫情的考验,中欧班列开行质量不断提升,随着向市场化转型进程的不断加快,其活力与生命力将进一步增强。


逆势增长


相扶无远近,万里尚为邻。连日来,义乌、成都、郑州、厦门、重庆、西安等地中欧班列贸易往来繁华依旧,防疫物资、日用百货、机械设备、电子产品等正源源不断从中国各个城市输送至欧洲。


中欧班列缘何能够实现逆势增长?


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经济政策委员会副主任徐洪才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分析称,一是因为国内疫情防控态势持续向好,各地复工复产有序推进,经济活动逐渐恢复正常;二是因为全球疫情蔓延,尤其是欧洲全线告急,口罩等防疫物资需求激增,而中国正是世界上最大的医用防护服和口罩生产国、重要的原料药出口国,防疫物资的货运需求大幅增加;三是多国航空、海运按下“暂停键”,替代效应逐步显现。


胡必亮认为,经过近十年的建设和运营,中欧班列已经比较成熟。相较于航空、海运等运输方式,一是具有运输时间和运输价格方面的综合优势(比海运快,比空运便宜),二是列车经过的城市多,并且可以深入更多的城市,甚至中小城市、覆盖面广。


逆势增长的背后,也有政策加码。


近日,中国海关总署推出允许企业自主选择通关模式、减少报关次数降低报关成本、支持建设中欧班列枢纽站点等10条举措,支持中欧班列发展,深化沿线各国经贸往来。


国家邮政局政策法规司司长金京华日前表示,将通过中欧班列、中美快船以及周边国家陆运等多种途径,努力把疫情对跨境寄递物流的影响降到最低。


大有可为


在日前举行的二十国集团(G20)领导人应对新冠肺炎特别峰会上,习近平主席倡议,要共同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中国将加大力度向国际市场供应原料药、生活必需品、防疫物资等产品。


“在保障国际物流通道畅通、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中,中欧班列大有可为。”胡必亮认为,经此一“疫”,各方对中欧班列的依赖度会明显增加,中欧班列发挥的作用将更加凸显。一是透过此次防疫物资供应链对接的实践来看,中欧班列在全球供应链对接中可以发挥更大作用;二是中欧两大市场也可通过中欧班列实现更好地对接、融合;三是中欧班列的“点对点”对接也将助推中欧城市之间合作更为深入。


数据显示,截至目前,中欧班列已累计开行超过2.1万列,通达欧洲大陆18个国家、57座城市,正成为重要的国际贸易和物流运输大通道。


更多利好举措正在探索中。如为保障外贸产业链、供应链畅通运转,稳定国际市场份额,中国铁路上海局集团有限公司近日着力发挥中欧班列通道作用,实行“一对一”“一站式”“一条龙”等定制服务,加强货源组织和运力安排,不断提升开行质量。


除政府力挺外,胡必亮强调,更重要的是,中欧班列要加快市场化转型进程,尽可能通过市场化力量来引导民营企业参与其中,“这样既可以减轻政府负担,也为民营企业拓展了新的发展空间,多方共享中欧班列发展红利,助推‘一带一路’建设行稳致远。”


就进一步发挥中欧班列优势,徐洪才建议,要继续加大力度开发回程货源,组织开好回程班列,努力实现双向均衡运输,进而降低全程物流成本。



文章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王彩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