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5-22

胡必亮:一带一路”建设战“疫”篇 —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的共建思路

 我院执行院长胡必亮教授日前在《人民画报》发表了题为“一带一路”建设战‘疫’篇——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的共建思路”的文章。他表示,新冠肺炎疫情不仅给中国和世界都带来影响,也给“一带一路”建设带来相应变化。他建议目前需要特别关注四个方面的问题以及相关重点工作。


   新冠肺炎疫情给中国和世界都带来了巨大影响,也给“一带一路”建设带来了一系列的变化。目前需要特别关注四个方面的问题以及相关的重点工作。
  合作抗疫,促进“一带一路”国家命运共同体建设
  目前全世界已有超过200个国家出现新冠肺炎疫情,其中很多是“一带一路”相关国家。鉴于“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平台上已有的良好合作伙伴关系,可以借此推进相关国家之间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方面的深入合作,进而推动构建“一带一路”国家防疫共同体。
  首先,尽快展开及时有效的抗击疫情国际合作。中国已将抗疫经验及时与世界共享,以便“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及世界其他各国更好地了解中国在防疫、治疗、组织、管理等方面的经验。
  其次,通过国际合作保障医疗物资的充分供给。“一带一路”相关国家中的大部分都是发展中国家,制造业水平普遍较低,尤其是与医疗物资、医疗设备、药品等相关的产能水平比较低,像口罩、防护服、护目镜、医疗检测设备、重症监护设备、医用酒精、药品等都面临着不同程度的短缺情况。因此应加强这些方面的产能合作,在有条件的国家就地组织生产线,为“抗疫”提供充足的物质保障。
  第三,拓展合作领域,加强“一带一路”各相关国家在公共卫生领域的合作,尤其是直接与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相关领域的合作。中国2015年10月发布了《国家卫生计生委关于推进“一带一路”卫生交流合作三年实施方案(2015-2017)》。针对这次疫情的特点,今后的合作需要更有针对性、更加深入地加强中国与相关国家在积极开展医疗物资方面的产能合作,特别是在联合研制疫苗和药物等方面,共同努力,把“一带一路”建设成为健康之路。
  重振经济,防止出现全球经济大萧条
  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全球爆发,全球出现经济衰退现象将成为大概率事件。因此,世界各国需要团结协作,加强宏观经济政策协调,采取积极有效措施,防止全球经济出现大萧条现象。
  一是通过有效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推出经济刺激计划,防止全球经济大幅下滑。在全球抗疫的关键时点上,G20应对疫情特别峰会于3月26日召开,各国就刺激经济发展取得一致共识并声明将启动5万亿美元重振全球经济。美国已于上月底推出了2万亿美元的财政刺激计划,美联储则在上月中一次性、大幅度地紧急将联邦基金利率下调至0-0.25%的超低水平,并启动7000亿美元量化宽松计划;由于存款已负利率,欧洲央行没有降息空间,也推出了量化宽松方案;世界上几十家央行都追随美联储降息。欧洲疫情严重的意大利、西班牙、英国等国均在上月中推出了相应的财政刺激计划。目前中国尚未推出大规模的财政刺激政策,货币政策也比较稳健,既没有跟随美国降息,更没有大幅“放水”,但为促进复工复产,已提供了3000亿元专项再贷款并增加了5000亿元再贷款再贴现额度。这一方面说明中国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仍然有比较大的调控空间,另一方面也不排除根据经济形势发展的需要,进一步出台刺激政策。
  二是通过联手减免关税、取消壁垒、畅通贸易,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这是习近平主席在G20本次特别峰会上提出的关于促进经济发展的“中国主张”。由于受疫情影响,有些国家采取了限制入境、关闭国境等措施,有些国家不仅不降低关税反而加增关税,使货物和人的流动都在一定程度上受阻或放缓,从而使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体系的正常运行受阻。因此有相当多的机械设备、建设材料不能及时运送到项目所在地,导致很多建设项目进度放缓。根据目前了解的情况,印尼的雅万高铁项目、马来西亚东海岸铁路建设项目、柬埔寨的西哈努克港经济特区建设项目、孟加拉和巴基斯坦的多个“一带一路”基建项目都不同程度有所延误。三是充分利用“一带一路”政策沟通渠道和机制,加强金融政策的沟通与协调,防止发生区域性和全球性的金融危机。直到现在,除了股市波动比较大以外,银行体系和其他资本市场体系还算比较健康,因此要通过国际金融合作继续稳住银行和金融体系不出大问题,否则全球经济发展会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比如亚洲各国要充分利用《清迈协议》机制,加强各国之间在货币金融方面的合作,防范在亚洲发生重大金融危机。
  大国担当,中国在抗击疫情和重振经济中发挥重要作用
  为了有效阻断病毒传播,中国将早期感染比较严重的武汉市,从1月23日至4月8日进行了封闭管理。此举有效地抑制了疫情的继续蔓延。使中国较快地从经济社会活动几乎停止的状态逐渐恢复常态,同时也为世界其他国家的抗疫斗争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抗疫对世界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毫无保留地及时与世界共享信息,从最初分享病毒感染情况及其变化的基本信息,到随后将新冠病毒基因序列测序结果与国际社会分享,这对帮助其他国家快速检测病毒感染情况并及时采取防护措施以及在此基础上开展病毒研究、药物开发和疫苗研发具有重要意义。二是及时与世界分享抗疫经验,包括诊疗方案、防抗方案、医疗物资供给与保障、社区组织与动员等各方面经验,为国际社会和世界各国的抗疫行动提供了经过实践检验的有效方案。中国也应一些国家的请求,与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举办了40多场视频交流,分享中国应对疫情的方案与经验。
  三是在中国抗疫出现积极向好的形势下,迅速组织力量支援国际社会和世界各国抗击疫情。向世界卫生组织提供2000万美元捐款,支持世卫组织开展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加强发展中国家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中国向100多个国家及国际组织提供医疗物资;并根据有些国家发出的请求,向伊朗、伊拉克、意大利、塞尔维亚、柬埔寨、老挝等国家派遣医疗专家组参与相关国家的抗疫工作。
  四是中国在药物、疫苗、检测等方面开展国际科研合作。向世界公开了新冠肺炎的诊疗方案及药物筛选结果,并向有需要的国家提供药物。
  在抗击疫情的同时,如何尽快重振全球经济同样至关重要的,中国在这方面也做出了巨大的努力。首先,大力推进复工复产为全球抗疫提供必要的物资供应。据工信部消息,目前,广东、江苏、浙江、山东、福建等工业大省已基本全部开工。一方面是全面促进中国经济尽快恢复到正常状态,另一方面是加大力度生产抗疫所需的医疗设备和物资,支持中国和全球抗疫。对中国来说,往常口罩的常规产量为日产2000万个左右,而目前提高到了日产1亿多个,增加了4倍。医用防护服的常规产量为10多万套,目前的日产量已达近100万套,增长了5倍左右。检测试剂盒、呼吸机等医疗物资产品也都相应地加大了生产力度。为全世界抗疫提供了充足的物资保障。
  其次,组织好货物运输,稳定全球供应链。中国的港口运输1-2月份受疫情影响比较严重,但随着复工复产的推进,港口运输又开始繁忙起来。据中国港口协会3月30日的数据显示,除湖北以外,全国港口企业复工率已超过95%,湖北省港口复工率也超过了50%。主要港口3月份的货物吞吐量、集装箱吞吐量都已经恢复到了去年同期90%以上的水平。尤其是中欧班列,即使是在疫情比较严重的时期,其运输能力不仅没有下降,反而有比较大幅的上升。根据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提供的最新数据,中欧班列今年第一季度共开行1941列,发送货物17.4万标箱,同比分别增长15%和18%,其中3月份单月的开行列数和发送箱数同比增长率分别高达30%和36%。这为促进中欧之间的货物运输以及促进双方的联合“抗疫”起到了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
  最后,创造良好条件促进外资企业更好发展。3月初,国家发改委发布了《关于应对疫情进一步深化改革做好外资项目有关工作的通知》,积极帮扶外资项目和外资企业复工复产、做好重大外资项目协调推进、全面落实外资准入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提高外资项目备案便利化程度、简化外资项目核准手续、优化鼓励类外资项目进口设备免税确认流程、保护外资项目合法权益、进一步扩大鼓励外商投资范围。因此,即使中国在第一季度遭遇了疫情巨大冲击的情况下,外商投资仍然表现出比较稳定的态势。这不仅有利于促进中国经济稳定发展,也有利于支持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与发展。
  着眼长远,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行稳致远
  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人财物的跨境流动都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产供销都遇到了一定的困难,因此“一带一路”建设在一些国家会遇到暂时困难。但共建“一带一路”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不仅因为参与共建的国家大部分都是发展中国家,通过“一带一路”建设促进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必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且“一带一路”建设的核心工程与项目大多都是大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这些项目投资多,建设周期本身就比较长。因此必须用长远的眼光来看待“一带一路”建设问题,而不必对疫情引起的“一带一路”建设短期制约与发展困难表现出太多的担忧。要结合当前形势,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继续致力于推进“一带一路”的高质量发展。
  从项目层面来看,由于受疫情冲击,与这些项目相关的行业需求可能有所萎缩或减弱,比如运输量、用电量的减少,将直接影响到“一带一路”相关铁路、公路、港口、电站等建设项目的投资回报。因此,在疫情当下,要更加注重项目的投资风险管理。
  从国家层面来看,为了应对疫情冲击,有些“一带一路”相关国家的债务率可能会进一步提高,国家的国际收支平衡会受到不利影响,用于支持“一带一路”建设项目的配套资金或其他资源会得不到落实,这会影响到“一带一路”债务的可持续性。因此要依据2019年中国财政部发布的《“一带一路”债务可持续性分析框架》,加强对“一带一路”债务可持续性的研究与分析工作,执行好中国与26国已经达成的《“一带一路”融资指导原则》。同时,要与相关国家加强金融合作,防范相关国家受疫情影响而出现金融危机和债务危机。
  转危为机,促进“一带一路”新发展。经过这次疫情冲击,很多国家会以更大力度推进其产能建设和工业化发展,特别是与医疗设备与器械生产、制药等相关的产能与产业发展。因此“一带一路”建设可以主动与这样的新需求进行对接,并利用这一机会加强“一带一路”建设项目的本土化工作,鼓励中国的海外企业与当地企业合资、合作共建,鼓励更多地使用本地工人和本地材料,加强当地对“一带一路”建设项目更好的认同感。
  从中国实际出发,在这一抗疫关键时刻,尽可能给更多的“一带一路”相关国家提供防护物资并派遣更多的医疗团队,与其共同抗疫,共渡难关,有利于更好地增进国民之间的友谊,为“一带一路”倡议夯实民意基础,为进一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行稳致远创造条件。
  
文章来源:《人民画报》 http://www.rmhb.com.cn/zt/ydyl/202005/t20200507_800203263.html?from=groupmessage&isappinstalled=0
作者:胡必亮,北京师范大学新兴市场研究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