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一带一路学院教授、波黑前总理兹拉特科·拉古姆季亚 (Zlatko Lagumdzija)日前为中国日报旗下中国观察智库独家撰文指出,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和治理观反映出中国面对当今世界深刻变局和多重挑战作出了积极回应。世界必须在分裂与团结、单边主义与多边主义之间做出选择。中国倡导求同存异、平等合作、互利共赢、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理念,在促进世界和平与繁荣方面的作用不可或缺。文章全文如下: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向它表示祝贺恰逢其时。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建设现代化国家的重要支柱,也是中国和中国人民取得一切重大成就的重要支柱。
位于上海的中共一大会址和嘉兴南湖的“红船”,是一个世纪以来中国共产党强大领导力、远见卓识和不懈进取的重要象征。
中国共产党从一个只有几十名党员的小党,发展成为拥有9500多万党员的世界第一大执政党。
中国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观,“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开放、包容、共赢”的合作观,“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以及“共商、共建、共享”的国际治理观,明确反映出了中国的全球视野。
当前,全球治理面临复杂挑战,国际秩序正处在关键的十字路口,其根本问题是:多边主义和单边主义谁会占上风。
现行的国际秩序并不完美,但也并不需要“另起炉灶”,为建立一个全新的秩序而彻底摧毁它。它需要的是改革和完善。习近平主席呼吁各国肩负起各自责任,开展建设性对话,坚持求同存异的原则,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更多正能量。
这些思想深刻反映了当今世界的许多基本现实和大势,深刻揭示了当今世界发生了什么,需要解决哪些关键问题才能创造我们共同的未来。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新冠肺炎疫情、气候变化、环境污染等全球性威胁,任何国家都无法单独应对,更不能袖手旁观。各国应该协调应对风险挑战,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平合理的方向发展。
正因为如此,我们需要更强大的领导力,促进全球包容发展,引导我们走向一个让全人类共享进步成果的未来。
不论大国还是小国,不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应该扪心自问,我们是应该按意识形态、民族、种族或宗教的区别而走向分裂,最终导致人类社会的终结;还是应该互相尊重,通过对话增进了解,团结一致走向共同的未来?
答案显然应该是后者。中国在这方面的作用不可或缺,这也是历史的必然。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正是我们反思当前全球性挑战,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探索可持续发展新模式、推动各国互学互鉴而总结必要经验教训的好时机。
新冠肺炎疫情暴露了社会包容性面临严峻挑战,以及重振多边主义的迫切需要。但重要的是要明白,这个问题并非单独存在,而是和其它多项挑战相互交织,比如气候变化、贫困和不平等现象、核威胁、人工智能技术的滥用、各种歧视行为、民粹主义、沙文主义、种族主义,以及暴力冲突等。
我们要做的不应该是让社会重回疫情前的那个时代——前疫情时代的社会是有缺陷的,必须改革。意识形态差异越来越多地成为排外、不平等和隔离的理由,与我们包容、公平和共享的社会愿景格格不入。
我们必须共同促进合作,这需要建立在信任、透明、公正和知识基础上的共同领导、共同愿景、共同价值观和共同责任。
不平等、不公正、排外和体制缺陷是影响世界各地繁荣的主要原因。
我们应该看到,世界各国、各民族都是各不相同的,但同时我们还应看到,仍有许多东西让我们最终能够走到一起。
因此,让世界走上命运与共的道路是我们的共同使命,这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业。这需要在和平、和谐的环境中,在维护每个人尊严的基础上,采取更具包容性、更加环保的政策措施,同时还要本着团结和集体主义精神,提高社会各阶层表达其愿望和诉求的能力。
我们必须明白,不能按照人口多寡或经济体量大小而把国家和人民分为三六九等。如果不秉持求同存异的精神,团结一致谋发展,那么就不会有繁荣的未来——这是来自我的祖国波黑的历史教训。
在我看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是中国文化的必然产物。
我在与中国同事交流的过程中,体会到了什么是“集体智慧”。它不但为我们当前和未来的发展描绘出了一幅完整画卷,还向我们明确传达出这样的信息:如果我们所有人都怀着同样的愿景、同样的价值观、同样的热忱,坚持不懈开展合作,那么我们共同的目标和梦想就可以变为现实。
让我们以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为契机,与全球志同道合者一起,为促进世界和平与繁荣的梦想而共同努力奋斗。
本文刊发于中国日报中国观察智库,2021-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