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俄罗斯不仅支持‘一带一路’建设,并有意愿通过加强与各方的合作,实现白俄罗斯自身的发展。”白俄罗斯驻华特命全权大使鲁德?基里尔日前出席北京师范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新兴市场研究院联合举办的“京师‘一带一路’大讲堂”时表示,白俄罗斯的第一个工业园就是与中国合作建立的,并有信心发展得更好。
三年的变化,翻天覆地
2015年3月启动建设的中白工业园是目前中国在海外建设的最大的工业园区,是中国与白俄罗斯共建的重大战略性合作项目,也是白俄罗斯最大的招商引资项目。得益于“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园区启动建设3年多来,在两国与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不断提升,许多中国企业更是将中白工业园作为开拓欧洲市场的根据地。
2015年5月12日,习近平主席与白俄罗斯总统卢卡申科共同视察中白工业园时提出,要把中白工业园打造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明珠和双方互利合作的典范”。而今,这一愿景正在成为现实。
商务部欧亚司副司长刘雪松介绍,经过3年多的建设,园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截至去年,生产经营的基础及配套设施全部建成并通过验收,且招商引资工作取得了较快进展。目前,入园企业已达33家,除了中白两国的企业外,还有来自美国、德国、立陶宛、奥地利、以色列等第三国企业,业务涵盖机械设备、电子通信、新材料、生物医疗、物流等多个领域,协议投资额超过10亿美元,且产业集聚效应已经初步显现。今年前4个月,就有德国迪芬巴赫公司复合材料项目、以色列太阳能电池板项目、中新智擎无人驾驶汽车项目、中航工业无人机项目等9个项目入驻园区。“预计到今年年底前,中白工业园将完成一期8.5平方公里的土地开发,并不断完善公共服务及配套设施。”刘雪松说。
据了解,截至去年年底,仅在“一带一路”沿线,我国已建设境外工业园区约75个,总投资270多亿美元,引入中国企业3500多家,为所在国创造了大量的税收和就业。
刘雪松表示,下一步,中白工业园将继续按照“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科学规划、分步实施”原则,努力建设成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完备、生态环境优美、产业初具规模、技术水平先进的现代化、国际化产业新城。
命运与共,一路前行
中国与白俄罗斯分属亚洲与欧洲板块,有着不同的文化、制度、环境。但两国的合作能够如此顺利,中白工业园能够在短时间内取得瞩目成效,鲁德认为,这是由于中国与白俄罗斯是命运共同体,两国的双边关系建立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并通过历史、政治和经济的因素得以发展。
鲁德提到,白俄罗斯与中国有很多共通之处,两国是仅有的两个同时参与了“16+1”合作机制与上合组织的国家,共同承担了联系欧亚的责任。同时,均为中等收入国家、发展中国家、新兴市场主体,“当前,我们还都在经历增长模式从数量增长向质量增长的转变,有着共同的发展目标。”
他介绍,近年来,两国贸易交往日益频繁,年均贸易服务总量达35亿—40亿美元。2017年,白俄罗斯向中国购买的商品总额达11亿美元。除衣服、玩具外,去年白俄罗斯还购买了中国的铁路机车,总额达1亿美元。而中国则从白俄罗斯进口了钾肥、奶制品等,白俄罗斯向中国出口的钾肥占总出口量的76%。“白俄罗斯的牛奶今年就会在淘宝天猫上发售了。”鲁德说,由于中国企业的投资和参与,白俄罗斯的能源、道路、水泥、木材加工业等产业已经实现了现代化。
鲁德表示,不论是从中白双方对工业园的战略定位出发,还是从白俄罗斯位于欧洲地理中心、连接欧盟和欧亚经济联盟两大市场的独特优势来看,中白工业园对深化中白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推进“一带一路”建设都有深远意义。中白工业园是两国重视双方协同发展的体现。刘雪松认为,中白两国领导人高度重视中白工业园发展,园区的战略定位和政策优势是其长远发展的坚实基础和持久动力。
鲁德介绍,为了园区发展更顺利,白俄罗斯于2011年、2014年、2017年先后三次颁布关于园区政策的总统令,逐步优化园区经营管理体制机制、强化优惠政策、简化行政程序,规定企业入园前10年免税,10年后减半征收,优惠政策力度在全球工业园区首屈一指。同时,中白工业园在建筑标准、外汇结算、财务报账、人员入境居留和劳务许可等方面也享有较优惠的条件。目前,工业园有“一站式”服务,新企业入驻一天内就可完成注册并开门营业。
中方则建立了无偿援助、优惠贷款、商业贷款和投资基金相结合的全方位资金支持体系,用于支持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和入园企业发展,破解了园区起步时面临的资金瓶颈。中方为近500名白方主管官员、园区管理人员安排了相关政策交流的管理培训,充分借鉴中国改革开放40年积累的有益经验,显著提升了园区国际化管理运营水平。双方有关部门还简化了园区中方人员赴白签证和劳务手续,开通了北京至明斯克的直飞航班,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为中白工业园长远发展注入了新动力。
直面挑战谋发展
尽管中白工业园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有关专家指出,要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还需直面可能出现的挑战。
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欧亚部主任沈昕认为,中白两国还需加强交流和了解,以促进双方理念进一步契合,有利于工业园区的发展。他提出,可开展交流项目,例如邀请白俄罗斯企业家及政府官员来中国参观调研。“白俄罗斯的朋友对中国有足够的了解,才能相信中国企业有实力推动园区发展,推动白俄罗斯经济增长。”他说。
在中国国际发展知识中心常务副主任贡森看来,对于建设中白工业园这样一个“集生态、宜居、兴业、活力、创新五位一体国际化、现代化的产业新城”,两国都还没有成熟经验,均在摸索阶段,对园区寻求的产业跨越式升级也经验不足。从“一带一路”倡议的基本原则看,他指出,双方在共商方面做得不错,但从共建或共担的角度看,还未形成风险共担的责任体;从共享的角度看,企业进入潜在的欧盟市场及欧亚经济联盟市场还存在的诸多阻碍。将潜在市场转化为实际的市场,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对于园区的融资,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总经济师徐洪才认为,不仅政府要发挥引领作用,也要调动多边开发性金融机构的积极性,如亚投行、欧洲投资银行等。这些多边开发性金融机构的资金不仅有引导、示范作用,更重要的是在项目治理中能够贯彻更高的标准,在降低成本、项目运作、提高效率方面,有一整套经验,能提振民间资金的积极性和信心。此外,商业银行也要起到配套作用。在利用资本市场力量方面,发债融资也是一个重要的融资手段,与此同时还需培育上市公司,充分发挥私募股权投资机构投资者的作用。
北京师范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新兴市场研究院院长胡必亮提出,中白工业园的建设,一方面可以进一步巩固其在机械制造、电子工业、新材料、精细化工、生物医药等行业的优势,促进白俄罗斯快速成为一个重要的制造业大国,从工业化中获取巨大经济利益;另一方面,白俄罗斯属欧亚经济联盟五国中的重要成员国,“一带一路”框架下的“5+1”合作也会因此形成新的更强的动力。他说,若白俄罗斯能够快速成为区域性制造大国,将有利于带动其周边国家包括俄罗斯、亚美尼亚、波兰等国的经济发展,为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提供新的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