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0-22

北京师范大学举行“一带一路”学院成立大会:高校智库凝智聚力 推动“一带一路”走深走实 北京师范大学举办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5周年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研讨会

2018年9月26日,由北京师范大学举办的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5周年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研讨会暨北京师范大学“一带一路”学院成立大会在京举行。本次研讨会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5周年座谈会上讲话的主要内容,结合“一带一路”取得的成就与面临的问题,集聚专家学者为“一带一路”建设建言献策,提供智力支撑与人才培养方案,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会议期间举行了“一带一路”学院成立仪式。

image.png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5周年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研讨会现场

image.png

“一带一路”学院成立揭牌仪式  


一、“一带一路”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共建“一带一路”彰显了同舟共济、权责共担的命运共同体意识。与会专家学者高度赞扬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高屋建瓴,认为共建“一带一路”是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实践。十三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院长林毅夫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可以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通过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中国取得了40年的稳定和快速发展,正走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己达达人,中国同样希望其他发展中国家能够取得快速发展。“一带一路”以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为抓手,可以促进产业的发展、市场范围和经济规模的扩大,促进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中国的基础设施建设能力最强,外汇储备全世界最高,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规模足够大,发展经验和思路有较大借鉴价值,因此,中国以基础设施建设为抓手的“一带一路”在国际上广受欢迎。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党委书记杜志雄结合实地调研认为,“一带一路”建设取得了非常大的进展,在沿线国家产生了非常好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国际组织支持“一带一路”倡议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image.png

十三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院长林毅夫  

image.png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党委书记杜志雄

 二、“一带一路”与完善全球治理体系变革

共建“一带一路”为完善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案。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常务副总编辑、研究员王利民指出,把“一带一路”与全球治理变革结合起来,是这次习总书记讲话一个非常大的创新。在《中国社会科学》今年第8期的“‘一带一路’与全球化新趋势”笔谈中,全球贸易、全球加工链、区域产业合作、全球产业转移、全球化格局、全球化的新动能等是大家都很关心的话题。无论是政府、学者还是社会各界,都已经看到了借助“一带一路”的平台推进全球治理的特殊重要性。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副教授王磊表示,“一带一路”是中国推动全球化和完善全球治理体系的创新性理念。中国需要提出一种发展模式、一种全球治理观来推动全球化进一步往前迈进,特别是通过共享、借鉴发展模式和发展理念引领广大发展中国家发展。中经网数据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凯提出,中美贸易争端必然导致产生新的经贸关系格局,因此对中国而言,发展“一带一路”显然是非常必要的举措。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梅新育提出,不能把“一带一路”局限在六十几个沿线国家,“一带一路”建设需要考虑经济上的长期收益,应该突破地理区位限制。现行多边贸易体系也有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可能,如果把“一带一路”视作多边贸易体系的“备份”,其应用范围也应扩大。

image.png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常务副总编辑王利民   

image.png

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副教授王磊   

image.png

中经网数据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凯   

image.png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梅新育

三、“一带一路”与经济互联互通

习近平总书记在“一带一路”5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以基础设施等重大项目建设和产能合作为重点,解决好重大项目、金融支撑、投资环境、风险管控、安全保障等关键问题,形成更多可视性成果。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副所长孙力指出,“一带一路”建设给沿线国家带来了实实在在的东西,例如哈萨克斯坦的产业结构得到调整、交通枢纽地位凸显、融资能力提升。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许建康认为,把“一带一路”的关键点放在经济上的互联互通,将给“一带一路”的稳定发展打下牢固基础。中拉合作基金首席风险官范希文提出,面对世界贸易体系、金融体系产生巨大变化的新形势,“一带一路”建设要做深做实,应该参考其他国际机构的相关经验,做好制度规则和策略的设计,深入考虑到相关细节。华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林竹博士指出,应该研究基金如何参与投资的问题,使项目获得可持续回报,使合作方的国家、地区、企业共享经济收益。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总经济师徐洪才提出,要做好投资的风险管理,注意当地生态环境保护,尊重当地的法律和行为规范。

image.png

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副所长孙力

image.png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许建康

image.png

中拉合作基金首席风险官范希文

image.png

华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林竹

image.png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总经济师徐洪才

四、“一带一路”与民心相通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写作中心主任莫言从文学艺术入手,回顾历史,着眼现代与未来,诠释了民心相通在“一带一路”中的重要性。他说,改革开放之初的1979年,由甘肃省歌舞剧院排演的《丝路花雨》在全世界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演出,累计演出高达1800多场,现在又成了敦煌大剧院的常设节目,“丝绸之路”已经深深地烙印在国内外观众的脑海;近几年在福建泉州上演的《丝海梦寻》,表现了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今天的泉州仍有伊斯兰教、佛教、基督教、天主教等宗教场所比邻而立,文化交融从历史延续到现代。他认为,人类历史上所创造出来的、曾经辉煌过的文学和艺术,总可以给人以启迪,帮助我们创造新的更美好的生活。艺术创作者不仅仅应该经常关照历史、回忆历史,更应该把眼光放到现在和未来,要了解新的丝绸之路上发生的新的故事。他总结性地指出,丝绸之路不仅仅是政治之路和贸易之路,也是人类的文化的共融之路,是人的情感的理解沟通之路,是人类新的文明的创造之路,所以最终丝绸之路是人的道路。

image.png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写作中心主任莫言

但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民心相通却并不容易。北京师范大学汉语文化学院院长朱瑞平教授表示,“一带一路”包括五通,其中最难的是民心相通,比如沿线六十多个国家的历史、文化、信用等方面各不相同,如果没有进行足够的了解,将无法达到有效沟通,更别说民心相通了。“一带一路”沿线的这些国家既有东方文化也有西方文化,既要文明互鉴,也要考虑到文化差异,甚至多元文化之间的激烈竞争。针对这一问题,杜志雄认为,在与“一带一路”国家进行文化沟通时,切勿文化自大。目前走出去的企业总是在讲我们中华民族有多么灿烂的文化。事实上,比如匈牙利那么小的一个国家,出了14个诺贝尔奖获得者;捷克在文学上有卡夫卡这样有影响力的作家;波兰有影响世界的艺术家肖邦。可以看到,其他国家也有非常丰富的文化。我们在开展“一带一路”建设时,文化自大的心理必须要消除。

image.png

北京师范大学汉语文化学院院长、教授朱瑞平

五、“一带一路”与对外舆论宣传

舆论宣传尤其针对外部的宣传至关重要,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5周年座谈会对此作了重要部署。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李兴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5年了,外部仍有质疑的声音,对外宣传工作任重道远,在找准定位和方向方面还要进一步做好工作。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总经济师徐洪才指出,“一带一路”的对外宣传工作应该是基于共商、共建、共享原则,谋求合作互利共赢,不能让国际社会误解中国是要输出某种模式。梅新育提出,宣传和研究工作要正视现实、实事求是,不要人为的、一厢情愿的美化,否则不仅会造成外部的反感,也不利于国内了解实情,做出正确判断。

image.png

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李兴  

六、“一带一路”与智库研究

智库对“一带一路”的研究还很不够。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院长李向阳谈到,国内研究“一带一路”,更愿意谈“一带一路”的必要性,很少谈“一带一路”的可行性,在相关研究中存在与“一带一路”建设实际情况脱节的情况。首先,在战略对接方面,如何将“一带一路”与东盟、欧亚经济联盟以及不同国家战略进行有效对接是个需要重视的问题;其次,一些学者对于过剩产能转移的说法是不符合实际的,比如说中国在发达国家的并购不能实现中国过剩产能转移,在发展中国家搞绿色投资也不一定促进过剩产能转移,在国外生产的产品再出口到中国也不构成产能转移等等;再次,非洲是一个巨大的市场,但是为了促进中非合作的顺利进行,要研究清楚两三百年前欧洲人为什么在非洲以失败告终;最后,要研究清楚机制化的问题,要厘清“一带一路”倡议到底包括什么,组成结构是怎样的,它的治理结构是怎样的,避免产生透明度方面的质疑。而机制化建设并不是简单复制现有的区域或者多边机制,否则容易与“一带一路”倡议构成矛盾,出现理论与现实脱节的情况。范希文以石油为例说明很多事情我们都缺乏足够深入的研究,比如说,全球的深海石油有亮点却极其缺乏投资,中国在这里面怎么布局、怎么参与,这些事情我们缺乏研究。梅新育也认为,“一带一路”整个战略基本面有非常大的合理性和可行性,这就需要有合理基础的成果研究出来,让它变成一个现实的课题,不断完善。

image.png

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院长李向阳

智库对“一带一路”的研究的工作方法也要不断完善。许建康认为,对“一带一路”的研究,可以把视野放大一点,从世纪的格局、世界的格局来看这些问题。“一带一路”的时代特征是什么?它的理论基础是什么?厘清这些基本问题有助于研究更加深入展开。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欧亚工作部主任沈昕认为,要从发展的眼光看待“一带一路”这个百年工程,发展过程中出现一些问题是正常的。可以用比较的视角看待“一带一路”框架下的走出去,看看西方人在中国这个陌生的环境下,如何站稳脚跟发展起来并影响了中国一代人、两代人,对我们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工作也是很有帮助的。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教授程红光也提到,当前中国的智库很多研究人员都坐在家里搞研究,我们希望学院可以走出去做智库研究。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智慧教育研究院院长黄荣怀认为,在智库研究方面需要想办法解决四方面问题:第一是政治依附性、经济依附性带来的学术依附性;第二是宗教、文化多元性导致的教育系统差异较大,使沟通产生问题;第三是情感交流对于工作的顺利开展非常重要,然而这是一项长期且复杂的工程;第四是我们在国际上能够进行交流的还不够多,包括队伍、组织及其他方面的关系,迫切需要做好在国际上打交道的充分准备。另外,智库建设中应该重视对“一带一路”学者的教育规划问题。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国际比较教育研究院院长刘宝存认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后,原来以发达国家为主的比较教育研究开始转向了针对发展中国家的相关研究,研究的模式也与原来有所区别,研究也不再局限在国内。我们应该到非洲、东南亚去考察,可以看到很多有价值的研究问题。

image.png

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欧亚工作部主任沈昕

image.png

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教授程红光

image.png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智慧教育研究院院长黄荣怀

image.png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院长刘宝存

在“一带一路”相关研究中要考虑创建“一带一路”学科体系。杜志雄强调,在实施“一带一路”倡议过程中,创建或者形成一些规律性的认识,实现学科体系是非常重要的,这样培养出来的“一带一路”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在进一步参与到“一带一路”倡议的长期实施过程中时,会做得更有影响、更有成效。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宁欣以历史学科为例提到,“一带一路”这个词来源于历史,必须立足于历史。在“一带一路”这个大战略下,应该结合学科的关注点,做出应有的贡献。程红光以环境科学为例,讲述了学科建设对“一带一路”建设的支撑作用。在“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企业“走出去”时遇到的一个重要障碍就是生态环境问题。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曾配合环保部进行企业责任等研究,未来也希望围绕“一带一路”生态环境风险识别等方面,开展一些生态环境方面的工作。

image.png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宁欣  

七、“一带一路”与人才培养

习近平总书记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5周年座谈会的讲话中指出,要推动教育、科技、文化、体育、旅游、卫生、考古等领域交流蓬勃开展,围绕共建“一带一路”开展卓有成效的民生援助。商务部国际商务官员研修学院党委副书记黄登平表示,中国已经先后邀请了180多个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30多万名官员来华学习,援外培训为“一带一路”建设落地生根发挥了非常独特的作用,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很受欢迎。李兴教授提出,不仅要培养国外的人才,培养中国与“一带一路”相关的人才也非常关键,人才培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带一路”事业能否做大做强、走深走实。对此林竹博士提出,中国的经济已经全球化,中国的GDP当中有一半以上已经与全球化贸易和经济往来挂钩,我们是否拥有足够的人才储备去应对国际化,今后是需要我们重视的一个重要问题。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杨利慧希望以后在“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建设海外中文学院,并认为来华留学生们了解中国的语言和社会文化都是必不可少的。

image.png

商务部国际商务官员研修学院党委副书记黄登平

image.png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杨利慧

“一带一路”建设需要更多的复合型人才。孙力副所长认为,我们在全世界有很多孔子学院培养语言型人才,但是不能承担“一带一路”建设当中全部的人才培养需要,因此要有专门的教育机构培养复合型人才。沈昕认为,中国逐渐走向国际舞台中央,缺乏大量的国际化人才,这批人才一定要是复合型的人才,不是光会讲一门外语就算国际化人才了,而是需要对经济、文化、法律等方面都有所了解。李凯董事长表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潜力巨大,对中国企业走出去而言,真正的瓶颈还是在人才方面。人才培养涉及到人文、经济、政治、生态、环境等诸多学科以及各种各样的知识建构,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在“一带一路”沿线发展国际关系才会大有作为。

北京师范大学党委书记程建平、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王守军在本次会议上提出了北京师范大学“一带一路”学院的未来建设方向。程建平书记表示,教育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着基础性、先导性、引领性作用,为“一带一路”建设源源不断地提供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北京师范大学一直积极参与共建“一带一路”,并决定成立“一带一路”学院,更加深入地参与到共建“一带一路”的伟大事业中。王守军副校长提出,要紧紧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立足新标准、采用新机制、对标国际化,发展好“一带一路”学院。

image.png

北京师范大学党委书记程建平

image.png

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王守军  

八、共建“一带一路”是一个系统工程

北京师范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院长胡必亮教授在主持本次研讨会时提到,共建“一带一路”,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包含了十分丰富的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将这个巨大系统工程的主要内容概括为五个方面的重点工作,即“五通”,具体包括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如果再进一步归类的话,主要包括三大类:第一类是政府引导方面的工作,主要是政策的协调与沟通,主要是为共建“一带一路"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投资环境、政策环境;第二类是经济金融方面的工作,包括基础设施建设、国际贸易与投资、资本的流动与使用等,核心是要遵循基本的市场规律,主体是企业,基础在于合作做项目;第三类是社会和文化方面的工作,促进具有不同文化特性的社会融合发展,关键在于来自不同文化和社会背景的人民要相互信任、相互理解。因此,以上三大类实际上说明了在这样一个庞大系统工程中政府、市场、社会具有十分密切的联系,也说明我们要正确处理好这些方面的关系。在本次研讨会中,与会专家围绕政府政策、经济发展、文化交流等方面都谈了各自对“一带一路”的理解,内容丰富,思想深刻,对中国和世界理解和认识共建“一带一路”这个巨大系统工程的要点,对五年后进一步的推进工作,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对我们的深化研究,也提供了很好的思路,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image.png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胡必亮

原标题:高校智库凝智聚力 推动“一带一路”走深走实 北京师范大学举办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5周年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研讨会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责任编辑:马小淇   排版编辑:马小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