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9月27日消息(记者 王晓蕾)“五年间,在‘一带一路’倡议下,全球贸易、全球加工链、区域产业合作、全球产业转移等这些我们关心的领域,已经开始星火燎原。五年后的今天,‘一带一路’再扬帆,从理念、倡议、策略、实施等方向全面铺开”,《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研究员王利民在昨天举办的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5周年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研讨会上表示。
2013年秋,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西行哈萨克斯坦、南下印度尼西亚,先后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大倡议。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的“一带一路”历经五年的建设,已取得了丰硕成果,成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实践平台。
在昨天的研讨会上,“一带一路”相关专家学者、政府官员等汇聚一堂,就“一带一路”倡议提出5年来取得的成绩、面临的挑战和未来展望畅所欲言。
“一带一路“发展即将进入“工匠阶段”
五年来,“一带一路”建设给沿线国家带来了实实在在摸得着、看得见的成果。中国先后与80多个国家和组织签署了合作文件,在24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建境外经贸合作区82家。“中欧班列”从无到有,迄今已突破9000列,为沿线国家的经济注入新的生机,创造了大量的工作岗位,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的共同发展之策,将沿线各国人民紧密联系在一起,让广大民众成为“一带一路”建设的主力军和受益者。
哈萨克斯坦是“一带一路”倡议的坚定支持者和积极参与者。5年来,在双方共同努力下,中哈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取得丰硕成果。去年,中哈两国双边贸易额达180亿美元,同比增长37.4%;中哈双方已制定包含51个项目在内的产能合作早期收获清单。
“中哈之间以‘一带一路’为纽带进行的合作,不仅为当地带来了经济效益、产能效益,也带来经济效益”,会上,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副所长孙力表示,中欧班列的开通,使得哈萨克斯坦的交通枢纽地位进一步凸显。截至去年,过境哈萨克斯坦的中欧班列超过1800列,同比增长50%。“从哈萨克斯坦的反应来看,政府层面一片叫好,专家学者和媒体特别关注。”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得到了全球范围的积极响应。在2017年5月召开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来自29个国家的元首和政府首脑、130多个国家和70多个国际组织的代表齐聚北京,共同推动“一带一路”新发展。
“五年来,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框架下,以共商、共建、共享为原则,以五通为路径,沿线国家广泛开展了多领域的项目和活动,都取得了非常大的进展”,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党委书记杜志雄表示,“一带一路”倡议在沿线国家的政府、企业和社会都产生了非常好的影响,大家对它的认识和了解在加深,对它的支持也在显著增长。
五年间,在“一带一路”倡议下,全球贸易、全球加工链、区域产业合作、全球产业转移等这些我们关心的领域,已经开始星火燎原。五年后的今天,“一带一路”再扬帆,从理念、倡议、策略、实施等方向全面铺开。王利民表示,“一带一路”已经开始作为全球治理变革的一个抓手和着力点、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的一个平台。“大笔画书写好了框架,接下来即将进入工匠阶段”。
“一带一路”是在“惊涛骇浪”中走出的发展之路
“目前我们面临两个时期,一个是中国百年来最好的发展机遇期,第二个是中国百年来未见的国际上大变动格局,二者交织,相互激荡”,谈及所面临的挑战和困境,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许建康表示,“一带一路”倡议恰恰是在这样一个惊涛骇浪中走出一条和平发展之路。
“一带一路”建设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建设周期长,延伸范围广阔,投入资源巨大,投资回报也很长,挑战无处不在。
从外部看,2009年金融危机的后续影响仍在延宕与深化,世界经济增长低迷,大宗商品价格下跌,贸易保护主义加强。“全球化以后西欧的情况发展和分配不平衡、政局不稳,右翼民粹主义不断攀升。而大多发展中国家正处于工业化过程当中,经济、社会更是急剧变革。”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许建康强调,我们发展“一带一路”的关键点在于经济上互联互通、互惠互助,经济的持续稳定是“一带一路”发展的至关重要的基础。
从内部看,“我们国家一直是在跟发达国家做经贸,对引进技术、引进外资、把制成品回销到发达国家等整个流程和操作十分熟悉,包括涉及到知识产权纠纷怎么来处理等问题。但是对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一带一路’沿线的相对落后的国家之间的经贸关系其实并没有多少经验,这就遇到大量的实际问题。”国家信息中心、中经网数据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凯坦言,在进行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交流过程中还存在着一定矛盾,比如:产业分工、技术援助等,这其中有很多并不是一个简简单单的买卖关系。
“一带一路”持续发展需要复合型人才支撑
人才是第一生产力。如何更好的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行更为持久、密切的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和民心相通,需要有适应“一带一路”倡议发展的复合型人才作为支撑。
“我们在全世界有很多孔子学院,但是这些学院不能承担‘一带一路’国家建设当中全部的人才培养。”孙力指出,孔子学院培养的人才多是语言型的。
“我们现在需要的人才,可能就涉及到人文、经济、政治、生态、环境等诸多学科,以及各种各样的知识,不仅是多语、双语,同时也要了解双法规制度,还要有两边的文化知识,涉及到宗教、人文等。”国家信息中心、中经网数据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凯强调,这样的人才在未来“一带一路”沿线发展国际关系中,才有真正的用武之地。
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欧亚工作部主任沈昕也指出,事实上我们中国现在走向国际舞台的中央,但是人才储备方面的确做的非常不足,缺乏大量的国际交流人才。而且这种人才已经脱离了过去所说的会外语的人,其实是需要复合型人才。不是讲一门外语,事实上要经济文化法律各个方面都有所了解的。
人才的培养需要教育的转化。教育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着基础性、先导性、引领性作用,为“一带一路”建设源源不断地提供着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
“‘一带一路’倡议应该从经贸、投资等领域,更多转向科技和教育的合作领域”,为了实现这个转化,杜志雄表示,我们目前专注于对国外的学生和学者进行培训,这当然是非常必要的。因为只有对他们进行培训才让他们更好的了解我们。但是从更好实施“一带一路”倡议这个视角来看,仅仅培养别人是不够的。我觉得要把一带一路上升到学科的意义上,就是要培养我们自己的学者,让他们成为‘一带一路’的专家。并且中国在实施“一带一路”倡议时会形成一些规律性的认识,所以实现学科化这是非常重要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党委书记杜志雄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