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讯(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见习记者 吴蕴聪)近日,北京师范大学举行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五周年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研讨会暨“一带一路”学院成立大会。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大学教授林毅夫在会上发表了主旨演讲。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年,在1978年我们刚刚改革开放时,中国是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之一,按照世界银行的统计指标,当年我们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只有156美元。”这是一个什么概念?林毅夫在演讲中指出,当时81%的中国人生活在农村,84%的人生活在一天1.25美元生活费的国际贫困线以下。“我国出口占国内生产总值4.1%,进口是5.6%,也就是说,90%的生产活动跟国际不接轨。并且在出口的产品当中,75%以上是农产品以及农产品的加工品。”
林毅夫说道,过去这40年,在这样一个低起点上,我们取得了平均每年9.5%的经济增长率。他指出,在人类历史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地区,以这么高的速度持续这么长时间的经济增长。并且在这一段时间里面,我们对外贸易增长更快,达到平均每年14.5%。
改革开放40年,中国社会实现了飞速的发展。正如2016年11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的纪念会上讲的,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
“我们希望自己国家富强,也希望其他和我们有同样历史、同样命运的发展中国家,能够在经济上取得快速发展、摆脱贫困,能够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当今时代,各国是相互依存、彼此融合的利益共同体,开放包容、合作共赢是唯一正确的选择。林毅夫在演讲中指出,对于中国人来讲,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仅仅是中国的人富了、国家强了,中国文化倡导“己利利人、己达达人”。
林毅夫认为,改善政治治理,增加政治透明、提高人权、促进男女平等,发展教育、医疗等发展援助的出发点是好的,但并不能消除发展中国家的发展瓶颈。“从新结构经济学的理论分析和我国的经验可以看出,要致富先修路,必须把基础设施完善了以后,一个发展中国家才能够进入到现代化的进程。”他指出,这是一带一路倡议以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作为抓手来推动的主要原因。
在国际上,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性有目共睹。相较于美国提出的倡导以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新丝绸之路、通过基础设施链接印度洋和太平洋的印太经济走廊,“一带一路”倡议在国际上得到了更为积极的响应。对此,林毅夫提出了三点原因。第一,中国是基础设施建设能力最强的国家,基础设施建设要钢筋、水泥,我们这方面的产能占全世界的一半以上。改革开放后,我国的基础设施建设非常快,培养了世界最大规模、非常有竞争力、效率非常高的施工队伍,在国际上竞标,我国施工队的成本在其它国家施工队的一半以下,甚至三分之一。第二,基础设施建设需要资金,我国有3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在全世界是最高的。在资金投入上,我国有优势。第三,基础设施建设以后是不是能致富,决定于有没有产业发展。中国已经是中等偏上的中等收入经济体,很快将变成高收入经济体,让中国变成世界工厂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也逐渐失掉比较优势需要向海外转移。谁抓住了这个窗口机遇期,就有可能像我国和东亚经济体一样快速发展起来。第四,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条件不同,发达国家的理论和经验用在发展中国家难免有“南橘北枳”的局限。我国的条件和其它发展中国家较为相同,来自于我国的经验、理论和思路对其它发展中国家动员资源,克服困难,抓住发展的机遇将有较大的参考借鉴价值。
林毅夫提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民族的骄傲,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也会给其他发展中国家带来共同繁荣的机遇。“一带一路”倡议有可能给世界带来百花齐放春满园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美好愿景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