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2-18

《光明网》:蔡昉:新兴经济体如何应对发达国家主导的逆全球化

【编者按】12月15日,新兴市场(30国)论坛暨中国改革开放40年与新兴市场国家研讨会在北师大举行,主题是“构建南南合作新框架促进互利共赢新发展”。北京师范大学新兴市场研究院院长胡必亮发布《新兴市场30国(E30):综合测度与发展前景》的研究成果。会上,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蔡昉发表主旨演讲。

  蔡昉指出,上世纪90年代是经济全球化的分界点,两个阶段的全球化存在诸多不同。上世纪90年代之前,全球化的主要特征是使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在扩大,对世界的主要影响是趋异。另一方面,也带来了俱乐部的趋同效应——发展中国家越来越相近,发达国家也越来越相近,但是发达国家把发展中国家排除在外,全球化的差距并没有缩小。上世纪90年代之后,俱乐部内是在趋异的,发达国家经济体的差距在变大;发展中国家内部在分化。但是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在缩小。可以说俱乐部之内在趋异,俱乐部之外在趋同。

  蔡昉表示,今年全球的进出口贸易增长首次低于了世界经济的增长,这反映了全球化的逆流。过去,发展中国家是反全球化的;现在,发达国家成了这一轮反全球化主要的积极推动者。发达国家主导逆全球化,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新兴经济体是过去这一轮全球化的获益者。

  针对这种新的特征,新兴经济体应该怎么做,做什么?

  蔡昉表示,首先我们应对的思维上应该做一个改变:要认识和接受现存的抑制性、异质性,并且充分利用这种差异性。“差异性是合作的基础,是共赢的基础和依据。”他强调,希望E30的研究既关注同质化的特点,也关注差异化的特点,把两者都变成合作共赢的成分。

  其次,新兴经济体要参与全球化的规则制定,继续推动全球保持趋同的趋势。但是新兴市场国家要发出自己的声音,必须要形成一定的共识,否则声音太多,最后达不到我们期望的结果。

  再次,我们应该在“一带一路”以及“一带一路”和各国发展战略对接的框架下扩大贸易,扩大合作的机会,实现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以及各种软的和硬的层面的互联互通。

  最后,分享发展经验和改革的经验。我们不“输入”外国模式,也不“输出”中国模式,不会要求别国“复制”中国的做法。但是,我们可以不断总结和提炼中国经验的智慧,为其他国家提供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现代化道路。

  (光明网记者赵宇根据主旨演讲整理)

[责编:李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