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6日,由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主办,北京语言大学与首都博物馆联合承办的第二届“一带一路”语言文化高峰论坛在首都博物馆举行。中国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司长田立新,北京语言大学校长刘利,首都博物馆党委书记白洁,中国外文局副局长高岸明,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代表爱德蒙·木卡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驻华使节,中外知名博物馆馆长,中外语言、文化、科技、影视、文学等领域知名专家、学者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等50位中外正式参会代表、100位“新汉学”博士与中外师生代表应邀出席活动。
作为语博会的一大亮点及规格最高的论坛,首届“一带一路”语言文化论坛已于2017年9月成功举行并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第二届“一带一路”语言文化高峰论坛的举办旨在进一步扩大影响,深化“一带一路”语言文化交流与合作。此次论坛以“东渐西传文明互鉴”为主题,下设“一带一路”语言互通、文化交流、文明互鉴、文化遗产传承与学习、“一带一路”青年论坛等分论坛。
北京语言大学校长刘利表示:“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不仅沿线各国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北京语言大学也凭借着自身国际化的优势,为‘一带一路’贡献着自己独特的一份力量。近年来,北京语言大学主动服务于国家‘一带一路’的建设战略,不断丰富和深化与沿线各国的交流合作。”提及北京语言大学未来的发展,刘利校长表示:“北京语言大学将利用在汉语国际教育方面的资源优势,积极培养通识型、精英型人才。”通过建立数字孔子学院、汉语国际教育高校联盟与全球中文系联盟、中国文化研究院、“一带一路”语言通服务网络平台,在加强“一带一路”非通用语高层次人才培养等方面,“为‘一带一路’建设做出独有的贡献。”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代表爱德蒙·木卡拉是位“汉语大咖”,一口流利的中文,俏皮幽默,连情绪、口音的表达都细致入微。他毕业于北京语言大学,曾在中国工作十多年,目前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非洲部主任,他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表示:“‘一带一路’能够建造起桥梁,沟通文明、沟通文化,促进共同理解,而且还能够促进世界的和平。”他高度评价和肯定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来语言文字工作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并表示对“一带一路”非常有信心,“‘一带一路’在拥抱未来,甚至超越现在所做事情的极限。”
欧洲汉语教学协会主席、法国汉语教学协会主席、法国东方语言文化学院博士生导师白乐桑教授认为电子革命和全球人才的大幅度流动,是现在“语言互通”成为关键的两个重要原因。白乐桑教授强调语言不只是工具,他以“西餐”这一说法、微信当中的表情为例,说明语言背后的特定文化以及不同文化交流时产生的误解与障碍,但这些都是正常的。随后,他引用海德格尔、萨丕尔以及维特根斯坦三位学者的话充分说明了语言对于人类的重要意义。
首都博物馆副馆长黄雪寅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首先赞扬了此次语言文化论坛的举办。她表示首都博物馆一直以来以传播中国文化和北京文化为己任,同时也以世界文明的互鉴为宗旨,“我们不仅要引进还要推出。首都博物馆在文明互鉴上,除了将中国文化以西方人喜欢的方式传播出去之外,还积极引进国外展览,将西方文化以一种中国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方式加以推广。在未来,首都博物馆会根据国家的文化需要配合做一些项目,也在计划与更多国家的博物馆达成合作共识,通过人才和资源对接来促进国与国之间的文化交流。”
北京师范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院长助理、副教授刘倩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表示:“从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开始,经济贸易就已经开始带动了文明的互通。语言是文化及其传播的载体,这决定了其与经济发展的紧密相连。如果说‘一带一路’是当今全球化实现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也是中国积极融入全球体系贡献中国智慧的有效途径,那么对于有60多个官方语言,1000多个非官方语言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说,语言将开始发挥重要的纽带作用,反哺经济的发展,促进全球互联互通。因此,语言互联互通是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连动的重要基础。当前我们国家对于语言产业的界定还不清楚,这直接影响语言产业对GDP的经济贡献的统计,相关标准须尽快建立。语言能力是人力资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证研究表明,语言能力对劳动力收入提升有显著的影响作用,并且语言能力对部分行业消费拉动和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自“一带一路”合作倡议提出以来,中国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已经携手走过了6个年头,到现在已经有六十多个国家参与到“一带一路”建设中来。而在“一带一路”建设的五个重点中,语言互通作为四通的前提和基础,其意义格外重大。在全球化迅猛发展的今天,其面临的困境和挑战无疑也更加繁杂。本次“一带一路”语言文化论坛在这种大背景之下举行,让中外学者专家共聚一堂,从文学、经济、科技等方面着手共商共建语言文化政策,助力“一带一路”政策的施行,同时对于推动世界语言文化的交往,推动跨文化交际具有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