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6-06

《光明网》:胡必亮:当好“一带一路”人才培养的铺路石

   光明网讯(记者万霁萱)在“一带一路,走进嘉兴”调研活动的一次晚餐会上,北京师范大学新兴市场研究院2018级“发展中国家硕士项目”学员们正在载歌载舞,在得知当天恰好也是一个学员的生日后,胡必亮走进学员群体中举杯祝贺,赢得了他们的热情欢呼。


  今年是北京师范大学新兴市场研究院承办“发展中国家硕士项目”的第五年。夏去秋来,近200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学生在这里走进中国、学习中国、认识中国。这一次“一带一路,走进嘉兴”的调研活动,又一次带领来自31个国家的53位新学员实地感受中国。


  “真正有所思考,不是追随与模仿”


  为什么选择走进平湖等浙江嘉兴各地参访?胡必亮有自己的考量。“这一次调研活动来到嘉兴等地,是因为这些较发达地区在已取得成绩的基础上,又创新性地找到了经济发展的新思路,比如利用科技创新带动当地的产业实现转型升级。我希望学员们能通过这次实地调研,了解、学习创新经济发展道路与高新科技产业发展的经验。”


  当然,不止是走进中国发展较发达的地区,胡必亮力求做到让学员们对中国发展的经验形成较全面的认识,因此在每一次调研地点的选择上,也会囊括一些贫困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在他看来,带领学员们走进贫困地区的着重点是学习、分享和交流如何走出贫困的经验,比如曾经参访过的陕西商洛、甘肃定西、河北涞水等地;走进欠发达地区,例如河南鹤壁。这些地区与很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发展情况类似,具有共性,因此在调研过程中的互动交流里,可以让学员们感同身受,在发展困阻等问题上产生共情,继而在突破的经验中找到共识,共享发展经验。


  但这些并不是胡必亮实施调研的最终目的,“我希望这些学员们能够真正明白,在欧美国家的发展道路之外,还存在另外的发展选择与道路。”让学员们在调研活动中真正有所思考,在积累一些发展灵感与经验后,能够为自己本国的发展延伸出另一条适合国情的发展道路,是胡必亮的良苦用心。


  “中国的发展经验未必适合他们国家的发展,我很重视路径依赖的问题,因为各自国家的历史、文化等都不相同,因此会形成不同的发展路径。所以,在每一次调研活动中,我都会鼓励与激发学员们真正思考,在创造性转化中国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寻找到一条真正有利于促进本国发展的道路。”


  “新型市场国家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对话”


  胡必亮很喜欢与学员们聊天,他幽默地把这称为是“新型市场国家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对话”。


  作为最大的新兴市场国家,中国在改革开放取得的成就与经验,受到各级学员们的感叹。在与学员们的对话中,胡必亮发现他们的感受主要集中在中国具有很强的凝聚力、中国具有长期的发展规划。“中国人一直为同一个目标而努力,这种现象在他们的国家中极为少见,也因此,学员们认为中国人民的精神和稳定的社会发展,是值得学习的。”


  作为主要受到西方发展观念影响的学员们,在为期一年的学习中,他们对中国的态度与印象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认识到一条新的、与西方国家不同的发展道路。在胡必亮看来,这些观念上的转变,会对学员们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不仅影响到他们在自己国家的工作,也会让他们对未来的发展怀有一种期待,在发展道路的选择上有了另一种选择。


  正如一位来自格林纳达的学员表示,她非常期待能改变本国农业发展落后的困境,但却困于找不到突破的方式,只能作为一个无法实现的愿望。但在中国学习的这一年,随着对中国农业发展的深入了解,她学习到如何利用科技创新改变农业发展方式等经验,“这让我的愿望有了实现的可能”。现在她非常期待能借助“一带一路”倡议的平台,引进中国的创新技术和科研发展理念,同时,她也希望在国家层面上能促进中国与格林纳达的交流合作,借此来改变本国的发展状态。


  为“发展中国家硕士项目”的优质前景添一把柴


  作为一个始终与时代同行的人,胡必亮认为当今社会瞬息万变,只有不断做出改变才能跟得上时代的步伐,也因此,在学院课程的安排上,他始终密切关注各级学生的诉求和时代背景,“在录取中严格把关,在教学过程中选择保证优质的教学质量”,力求为“发展中国家硕士项目”的优质前景添一把柴,甘当“一带一路”人才培养的铺路石。


  2018年9月,学院新开设一门围绕中东欧经济转型的课程,由中东欧某国的一位前副总理主讲这门课程,学员们对课程进行反馈,表示教授讲得很好,但所讲内容不太具有普遍性,因此在胡必亮与学生进行反复沟通和与院里老师不断商讨之后,做出了停课的决定。“哪怕主讲教授的地位再显赫,如果无法令学员满意,就必须停课。这是确保优质教学质量的基础。”


  人才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基础和保障。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不断深入和我国企业走出去的步伐加快,一些共建项目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日益旺盛,“我们正在培养的学员,他们不仅对中国和‘一带一路’建设有一定了解,而且在语言沟通、政策交流等国家层面上的合作可以发挥重要作用,推动共建‘一带一路’走深走实。”也因此,面对这些即将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作用的学员们,胡必亮对他们有着严格的标准,他希望能在为学员们提供最优质的教学环境后,学员们能做到真正的学有所成,不浪费每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切实地在共建“一带一路”上有所发挥,有所贡献。


  “今年我明确的告诉一名学员他无法毕业,尽管他是我的研究生,写论文的质量在小组排名靠前,但因为他请假时间过长,因此只能抱憾而归。”有些老师不忍看到这个优秀学生带着遗憾离开,也曾私下和胡必亮说过,但并没有出现转机,“规则就是规则”。


  当然,不止是今年这一位学生面临无法毕业的结果,在历届的学员中,均出现数量不等的肄业生。胡必亮对此结果也暗自心痛,但却依旧坚持规则,因为他想通过这种近乎“残酷”的手段,一方面明确地告诉学员们,中国的规则与纪律不容小觑,中国的发展能取得今天的成就,离不开标准与规范,因此在学习“中国经验”“中国智慧”的过程中,不如从这些关键的细节着手;另一方面,他希望为共建“一带一路”培养出、筛选出更优质的国际化、复合型学员,助推“一带一路”建设行稳致远,提供更好的技术支撑与智力支持。


  始终抱着“要不断地为社会、为国家奉献出自己的一点什么才行”的理念,胡必亮希望能把“发展中国家硕士项目”建设得更好,也希望即将在9月份开始招生的一带一路学院能有更好的发展,为研究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问题与经验贡献出该有的价值。“希望这种教育不仅能增进学员对中国的深度了解,而且也能对促进这些学员的国家发展起到长久的积极作用。”



文章来源:光明网

记者:万霁萱